近日,一种针对游戏玩家的新型诈骗手段在网络上悄然兴起,让不少寻求游戏充值退款的成年人陷入了更深的财务困境。据报道,一些机构打着“百分百退款”的旗号,向成年人收取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服务费”,承诺能帮助他们追回游戏充值费用。更有甚者,还冒充专业法律团队,以“不成功不收费”为诱饵,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然而,事实上,成年人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其游戏充值行为通常被视为自愿行为。若因后悔或过度消费而要求退款,往往难以得到支持。那么,这些机构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利用未成年人消费的名义进行退费申请,从而绕过游戏厂商的正规退款渠道。
游戏厂商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开通了官方退费渠道,并不断完善对未成年人消费管理的规范。然而,这一举措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了他们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他们通过虚构未成年人消费的事实,向游戏厂商发起投诉或申请退费,企图骗取退款。
在这些案例中,不乏成年人假借未成年身份申请退费的情况。例如,有人对游戏账号充值了19万余元后,竟以6岁儿子的名义起诉网络公司,要求退款;还有人充值3万元玩游戏后,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女儿,同样要求游戏公司退费。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还构成了一种欺诈行为。若涉及金额较大、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在司法实践中已有了明确的判退标准。去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用户以未成年人监护人身份发起投诉或申请退费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按规定核验其身份。核验通过且符合退费标准的,应按照法律有关“无效合同”的规定进行退款。在退款比例上,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而言,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将承担100%责任进行全额退款。而未成年人及监护人若多次申请退费、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或人脸识别故意绕过防沉迷限制等,将承担全部责任,得不到任何退款。这一规定的出台,有效遏制了通过“甩锅”给孩子要求游戏厂商退费的不良风气。
游戏退费骗局的多发,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产品知识产权的漠视。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与视频APP的付费剧集、热播的付费综艺节目等一样,都需要得到消费者的尊重和支持。要避免被代退费机构套路,消费者不仅需要具备正确的法律认知、践行契约精神、切忌占便宜心态;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音视频、电子书、游戏等行业从业者的辛勤劳动,营造支持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