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相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规定,旨在限制游戏时间和充值行为,并要求所有游戏实施实名认证。然而,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游戏厂商正通过非法手段绕过这些监管措施,引诱未成年人进入游戏世界。
记者发现,一些游戏商家通过租赁账号的方式,让玩家能够绕过实名认证,直接下载并玩游戏。这些商家甚至提供了详细的下载攻略和一份包含约600款可下载游戏的名单,其中不乏来自境外平台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仅没有实名认证的要求,也没有时间限制,甚至在未判断玩家年龄的情况下,仍然允许充值。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UP主成为了这些违规游戏的“推销员”。他们发布“无需实名即可玩耍游戏”的笔记,为这些游戏引流。记者通过搜索发现,多个UP主分享了精美的游戏截图和详细的下载地址,甚至直接销售“外服游戏”和“无需实名制即玩”的商品,价格从几元到数十元不等。
一位家长张蕾表示,她曾多次发现儿子躲在房间里偷偷玩游戏,甚至在深夜时分还在玩。她原本以为所有游戏都会严格遵守防沉迷规定,但后来发现有些游戏根本没有实名认证和时间限制。张蕾的担忧并非个例,许多家长都反映,他们的孩子沉迷在这些无需实名认证的游戏中,不仅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还偷偷在游戏中充值。
记者实测发现,一些游戏在下载后无需任何实名认证信息即可直接玩耍,且没有任何时长限制。在《我亲爱的农场》这款游戏中,记者以未成年人的身份玩耍时,游戏不仅没有弹出实名认证信息,还提供了充值服务。记者尝试购买了一个充值礼包,系统直接跳转至支付页面,没有任何身份验证过程。
除了直接下载无需实名认证的游戏外,记者还发现一些游戏内置的广告也会诱导未成年人下载其他违规游戏。每当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增加道具或金钱时,通常需要观看广告,而这些广告大多是其他游戏的宣传推荐。通过这一渠道下载的游戏,同样存在无需实名认证的情况。
游戏行业观察者马静表示,尽管政策监管严格,但庞大的未成年玩家群体对中小游戏研发商和运营方来说仍是巨大的诱惑。为了获取利益,一些不良研发商将视线锁定在未成年玩家身上,不仅设计低龄化的游戏,还刻意忽略实名认证,并通过非法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这些未经授权传播、提供账号供他人下载境外游戏的行为,违反了《著作权法》,行为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甚至涉嫌侵犯著作权罪。如果社交平台监管不力,导致著作权人或未成年人等相关方遭受损失,也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付建还强调,根据《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办法》,如果平台监管不力,还可能受到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随着游戏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和个人研发者涌入其中。为了行业的持续规范化发展,相关部门和平台必须加强对游戏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避免类似乱象影响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