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临近,由盛趣游戏法务中心携手“红与蓝”律师团队精心编纂的《网络游戏诉讼蓝皮书(2014-2024)》在2025年4月22日正式面世。这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是对过去十年网络游戏版权与不正当竞争诉讼的深度洞察与总结。
《蓝皮书》通过对156份判决书的细致分析,抽丝剥茧地提炼出42个网络游戏诉讼中的核心实务问题。它不仅系统梳理了行业侵权纠纷的演变脉络,还深入剖析了司法裁判中的思路分歧与责任承担的典型规则。这十年间的司法实践,通过《蓝皮书》的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网络游戏知识产权诉讼的焦点与裁判逻辑。
从《蓝皮书》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游戏间的侵权诉讼案件在2017年至2021年间较为集中,尤其是2019年达到了诉讼数量的峰值。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游成为了侵权纠纷的主要对象,无论是作为权利游戏还是被诉游戏,手游都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小程序游戏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被诉的焦点。在游戏类型上,角色扮演类游戏(RPG)因丰富的剧情架构与连续动态画面,成为了侵权诉讼的重灾区。
在游戏内容的保护上,《蓝皮书》指出,司法实践主要分为整体保护和拆分保护两大类。整体保护中,将“游戏整体画面”认定为“类电/视听作品”进行保护的做法占据了多数,尤其是RPG游戏。而拆分保护则更多地关注游戏元素素材、名称及文字描述、软件代码等方面的保护。对于玩法规则的保护,尽管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司法机关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保护路径。
在保护路径的选择上,《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呈现出“双轨并行、互补衔接”的格局。《著作权法》优先保护可具象化表达的内容,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在相关内容无法被《著作权法》涵盖时补充适用。法院普遍认为,对投入大量成本的玩法规则进行抄袭,是损害行业创新动力的“搭便车”行为。
从判赔金额上看,过去十年间整体呈上扬趋势,高额案件占比持续提升。广东地区在判赔金额上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大额案件数量还是判赔金额的平均数与最大值都遥遥领先。赔偿计算也从“法定赔偿为主”向“精细化量化”转型,法院愈发注重侵权行为的“价值分层”,根据游戏核心元素对侵权获利的贡献率差异化判赔。
此次《蓝皮书》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十年网络游戏产业司法保护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引与护航。它将成为企业抵御侵权风险的坚实盾牌,推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