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行业,一系列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全国首例游戏资讯网站泄露未公开游戏内容的不正当竞争案尤为引人注目。
米哈游公司,作为热门游戏《原神》的开发与运营商,享有该游戏元素的完整著作权。然而,在新版本上线前夕,某游戏资讯网站及其自媒体账号擅自披露了新版本的角色、武器、怪物等更新内容。米哈游公司认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构成了不正当竞争,遂将运营该网站的两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150万元。
被告公司则辩称,其网站作为资讯共享平台,所发布内容是对消息人士提供及互联网公开信息的编辑整理,并未从中获利。然而,海淀法院经审理后认定,涉案游戏中的多种形象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意义,受法律保护,两被告的发布行为确实侵害了米哈游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两被告明知是未公开内容仍长期传播,并冠以“内鬼”“爆料”等字样,具有明显的不正当性和攀附游戏热度的主观故意,因此构成不正当竞争。最终,法院判决两被告赔偿米哈游经济损失30万元及合理开支3万元,二审维持原判。
这一案件凸显了游戏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米哈游公司对《原神》游戏的完整著作权是其商业运营的核心,而未公开的游戏内容更是其重要的竞争利益。网站运营者擅自发布爆料内容,不仅损害了米哈游的商业利益,还干扰了正常的游戏市场推广节奏和竞争秩序。
另一则案例中,某手游公司的核心开发人员李某在离职后迅速成立新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换皮”手游。尽管该游戏更换了角色形象和场景美术,但故事情节、游戏机制和核心玩法与原公司手游高度相似,对正版手游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经过多方专家“技术会诊”和公安机关的补充鉴定,最终发现两款游戏的功能代码相似度高达91.39%,核心代码相似度更是达到96.38%。李某因此被普陀区检察院以侵犯著作权罪提起公诉。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游戏开发者,源代码的相似性比对鉴定是认定侵权行为的关键证据。即使侵权者采用添加或替换无意义字段等手段降低代码查重率,只要核心代码相似度高,且包含个性化的代码注释和特有的程序漏洞,就可以有力证明两款游戏存在实质性相似。
一起擅自售卖他人设计的游戏地图的案件也引发了关注。某网络工作室与多名游戏设计师签订委托创作合同,明确约定设计师制作的游戏地图著作权归工作室所有。然而,陈某却在闲鱼平台上擅自销售这些游戏地图,售价远低于工作室在游戏中的定价。经比对,陈某销售的游戏地图与工作室享有著作权的游戏地图在组成元素、色彩、构图场景等方面实质性相似。最终,法院判定陈某侵犯了网络工作室的著作权,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商标犯罪、假冒专利罪、著作权犯罪以及商业秘密犯罪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明确和细化,进一步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例如,在著作权犯罪方面,为应对低价高销量、网络侵权等新型侵权行为,降低了“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入罪标准,并新增了“下载数量达到一万次以上”等作为侵犯著作权罪的“其他严重情节”。
这一系列案件和司法解释的发布,不仅彰显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也为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游戏开发者应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完善的合同和用户协议明确作品著作权归属及使用范围,共同维护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