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备受瞩目的“小红书诈骗治理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会上揭示了该平台在2024年度反诈工作的显著成果。据统计,小红书全年共处理了492万个涉及诈骗的违规账号,主动拦截了94.3%的诈骗行为,诈骗举报量更是锐减了60%。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近年来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诈骗犯罪依然猖獗。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电信作为运营商,通过“打防结合”的策略,积极参与到反诈工作中,为构建全民反诈防火墙贡献力量。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从传统的刷单返利、贷款诈骗,到利用AI技术实施的“AI换脸拟声”诈骗,这些新型诈骗模式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财产损失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数据显示,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的电诈犯罪嫌疑人达到了7.8万人,同比上升53.9%;各地法院审结的电诈案件也有4万件,涉及8.2万人,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6.7%。
在全国“两会”期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应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等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大技术防范投入,严格信息审核流程,以有效阻断诈骗链条。同时,构建第三方平台协同治理生态,推动通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建立涉诈资金流、信息流交叉比对机制,实现资金拦截与话务阻断的同步响应。
为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完善顶层设计成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反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颁布,明确了打击治理的对象和范围;《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发布,解决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法律适用和证据标准问题;《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中国电信在反诈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通关闭境外来电业务,降低用户被骗风险;推出96110翼安反诈云平台,利用电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互联网+安全反诈”新模式;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紧盯涉诈高危场景,构建高危行为特征识别模型,对高危号卡进行及时处置和智能预警劝阻。
除了技术手段外,中国电信还通过强化业务管控、专门人才培训和开展“反诈”宣传等多种手段,筑牢全民反诈防火墙。在业务管控方面,严格执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对新业务进行涉诈风险评估;在专门人才培训方面,建立反诈实训基地,提升反诈专业能力和技防能力;在“反诈”宣传方面,各级分公司创新宣传形式,多措并举开展防诈宣传工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反诈专题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