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关于学习与成长的讨论愈发激烈,尤其是在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时,如何引导他们从虚拟世界回归知识的海洋,成为了众多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近日,被誉为“当代劝学第一人”的王自超老师,在一场关于“劝学启智”的讲座中,分享了他独特的见解与实践经验。
王老师追溯历史,强调华夏文明中贤德之士的光辉榜样,指出人本乐学,厌学往往是内在成长机制受阻的表现。特别针对网瘾少年,他深入剖析了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机制——自主参与、及时反馈、社交认同与无限超越,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游戏吸引人的魔力。
随后,王老师话锋一转,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能否将这些游戏机制融入学习过程,让学习变得同样吸引人?他分享了自己成功转化一名六年级学困生的真实案例。这名学生曾对数学深感厌恶,甚至在一次考试中仅得6分。王老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从教授小篆开始,每天只需十分钟,不强制阅读,仅通过动手书写激发兴趣。孩子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就感油然而生,最终在半年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王老师强调,关键在于引导而非强制,要像治水一样,将孩子的热情与能量导向正确的方向。他提醒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困境,应多一份理解与耐心,尝试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王老师还提到了“养正国学宝”这一平台,它汇聚了中华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国学电子书等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他鼓励家长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在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关于王自超老师本人,他不仅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重要成员,更是中华孔子学会的常务理事,拥有二十年的儒学与家风家教教育经验。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起步,他凭借不懈的努力与对教育的热爱,逐渐在儒学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最后,王老师提到了识娃宝《天赋密码测评系统》,这是一个旨在深度解读孩子、挖掘其潜能的工具。通过12项全面内容的测评,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优势、思维、行为、习惯、性格与能力,从而为孩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王自超老师的分享,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实用的教育策略,更传递了一份对教育的深情与责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