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向阳区法院近期审理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消费纠纷的新趋势。案件中,10岁的许某在半年内通过父母的支付宝账号向一款枪战游戏充值了21256元。法院在裁决时指出,许某的父母因未能有效监督孩子的消费行为而负有重大过失,同时游戏运营商也因未严格审核用户身份并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而被认定为有过错。最终,法院判决双方各承担50%的损失,即游戏公司需按比例退还部分款项。
近年来,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频发,但全额退款的难度却在逐渐加大。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表明,在调解的2000多起相关纠纷中,有约40%的案件被证实是成年人冒用孩子身份申请退款。对此,法院强调将依据“权责划分”原则,综合考虑家长、孩子和游戏公司的过错程度来决定退款比例。
在认定充值行为是否为未成年人所为的过程中,法院通常会考察充值时间是否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相符。例如,在许某的案件中,由于充值行为多发生在学生放假期间或周末晚上,且充值频率和金额与青少年的消费特征相吻合,因此法院认定这些充值行为系未成年人所为。
然而,即使确认了充值行为是未成年人所为,全额退款也并非易事。法院认为,一旦游戏币购买合同已经履行,且游戏币作为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要求全额退款就显得不合理。特别是在游戏公司已经采取了实名认证、限时充值等措施的情况下,全额退款的可能性更低。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王红霞指出,游戏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的虚拟服务背后,蕴含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家长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款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她强调,在判定退款比例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各方过错,并根据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因素来确定游戏公司的责任范围。
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期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游戏公司的责任范围。根据该标准,如果游戏公司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将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在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未充分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下,游戏公司的责任将有所减轻,建议责任比例为30%至70%,剩余责任由监护人承担。
部分家长对于游戏服务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往往要求全额退款。这既是对游戏公司责任的过度转嫁,也忽视了数字经济下游戏服务的实际价值。事实上,中国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严格落实了实名制和限玩限充等措施。
然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家长同样不合理。目前仍有部分游戏公司对未成年人买号、租号、盗用家长身份证等行为监管不力,甚至在游戏中诱导未成年人充值。因此,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通常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让双方共同承担责任。
在解决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上,需要家长、游戏公司和法院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游戏公司应进一步完善防沉迷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法院则应依据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公正裁决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