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新型网络谣言——“皮套论”,在游戏行业内悄然兴起,并逐渐向其他行业蔓延。该谣言通过将虚拟角色与现实群体强行绑定,误导用户认为这些角色是创作团队或企业的“皮套”,进而煽动用户对相关产品和企业进行抵制。
为应对这一挑战,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迅速行动,于近日牵头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型网络谣言“皮套论”的倡议》。该倡议呼吁全行业共同努力,携手打击和综合治理“皮套论”谣言,维护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
在倡议发布的同时,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还举办了一场主题研讨会,邀请了米哈游、哔哩哔哩、盛趣游戏、心动网络、鹰角网络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会上,各方围绕“皮套论”对游戏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指出,“皮套论”极具欺骗性和煽动性,已对部分协会成员单位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此,协会深入调研了“皮套论”的形成背景和具体危害,并形成了《“皮套论”对网络游戏行业生态影响的调研报告》。王建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协同各家游戏企业共同应对网络谣言侵害,构筑产业“防火墙”和“缓冲层”。
在《报告》研讨环节,与会专家指出,“皮套论”不仅影响用户生态,还可能导致相关企业出现过度自我审查的现象。例如,由于担心角色设定被曲解,一些企业被迫回避复杂叙事和细节描述,甚至推动创作风格向低幼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将可能引发文化创意产业向谣言“让步”,陷入创作困境。
与会企业代表还提到,“皮套论”背后衍生的黑灰产也是其肆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出现了利用此类网络谣言形成“攻击-变现”的产业链,呈现出职业化趋势。这一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皮套论”的危害程度。
针对如何有效应对“皮套论”及其衍生伤害,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副院长刘维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企业应及早建设针对“皮套论”的防范及应对体系,通过清晰呈现角色设计背景和过程、完善角色故事设定等方式,从根本上消解“皮套论”的滋生土壤。同时,行业内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等手段,形成合力遏制“皮套论”的传播。
刘维还建议对“皮套论”等新型网络谣言进行治理。他指出,“皮套论”散布者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吸引流量,其行为根据不同情形可被认定为侵犯企业名誉权或商业诋毁行为。因此,司法机关应深挖并查处典型案例,以此释疑解惑,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为行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