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线上预订酒店的消费者纷纷遭遇“照骗”困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不少消费者在预订酒店时,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然而实际入住时却发现房间与图片大相径庭。有人甚至花费千元预订的海景房,推开房门后却发现所谓的海景不过是渲染图,而大床房的实际尺寸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小得还不如自家沙发。
消费者的旅游热情被这种“开盲盒”式的体验泼了一盆冷水。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虚假宣传是严格禁止的。《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商家却以“艺术效果”为幌子,利用广角镜头和渲染图进行视觉欺骗,并在合同中加入“图片仅供参考”的免责条款,使得消费者在遭遇欺诈时难以维权。
在线旅游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这场“图片游戏”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一方面,美化的房源图片能够吸引更多的点击率,从而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一些平台默许甚至鼓励商家上传渲染图,甚至提供“一键智能美化”工具,完全忽视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审核宣传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平台通过设置“不可取消订单”和“高额违约金”等规则,将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有的消费者在退房时,平台以“房款已打入酒店账户”为由拒绝退款;有的消费者在订单被强制核销后,更是维权无门。
面对“照骗”现象,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拍摄对比证据、申请专业鉴定、漫长的诉讼过程,这些都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与平台之间形成了“攻守同盟”,消费者的差评被折叠、投诉被拖延、退款被克扣,使得维权更加困难。
为了破解“照骗”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在法律层面,应细化“图片与实物不符”的认定标准,降低消费者的举证门槛。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已经尝试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即要求商家自证宣传的真实性,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平台层面,应打破流量至上的逻辑,建立“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线。例如,利用AI技术识别并标注过度修饰的图片,设立“冷静期”允许消费者在入住后两小时内无责退单,引入第三方机构托管资金以避免退款纠纷。
在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应发挥牵头作用,制定在线酒店信息发布的相关规范,明确图片修饰的尺度和房型标注的误差范围。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儆效尤。
这场“照骗”风波不仅揭示了个别商家的失德行为,也为数字时代的信任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需要法律更加严格、行业更加透明、平台和酒店更加自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消费者成为这场“游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