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发生在湖南衡阳的悲剧震惊了社会各界。4月13日,一名13岁的女孩因网恋遭遇不幸,被其17岁的网恋男友以归还手机为由骗至宾馆,最终遭遇勒颈、刀捅致死。这起事件不仅令人痛心,更暴露了网络时代下未成年人面临的严峻社交风险。
据女孩的母亲刘女士透露,女儿与嫌疑人在手机游戏中相识并发展为“情侣”。虚拟世界的甜蜜蒙蔽了现实的危机,当女孩发现对方隐瞒真实情况并提出分手时,矛盾逐渐升级。嫌疑人利用一部二手手机作为诱饵,先抢夺手机制造纠缠的借口,再以归还手机为由设下陷阱,将女孩骗至宾馆。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的失控现象远比想象中普遍。《2023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安全报告》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曾与网友线下见面,但仅有23%会告知家长。近40%的青少年因“不好意思拒绝”或“好奇”而踏入危险邀约,将游戏中的“CP”、“兄弟”视为真实朋友,甚至认为同龄网友必然安全。这种认知偏差使得物质诱惑和情感操控成为加害者手中的武器。
家长在孩子的网络社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网络活动知之甚少,甚至放任不管。当孩子在情绪低落时躲进房间“打游戏”,实则是在向陌生人倾吐秘密;当孩子突然拥有来路不明的手机或礼物时,却用“同学借的”来敷衍解释。这些信号往往被家长忽视,直到悲剧发生才恍然大悟。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社交安全,家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给手机戴上“镣铐”,关闭游戏私信、附近的人功能,并定期检查孩子的社交记录。但这需要事先与孩子建立信任约定,以免引发反感和抵触。其次,应立下“死规”,绝不允许孩子单独赴网友之约,一旦遭遇威胁应立即截图报警。最后,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每天抽出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别让虚拟世界成为孩子的情感避难所。
这起悲剧的发生撕碎了“孩子不懂恶”的幻想。17岁的凶手用成年人的冷血手段杀害了更年幼的生命,而13岁女孩的遭遇更是揭示了无数家庭对网络社交风险的无知与漠视。网络世界并非童话,当孩子对着屏幕欢笑时,可能正与恶魔共舞;当他们深夜躲在被窝“恋爱”时,可能已踏入死亡游戏。家长不能再以“尊重隐私”为借口放任不管,更不能把手机丢给孩子就以为万事大吉。
血的教训面前,没有旁观者。家长应把孩子的网络社交当作“生死大事”来对待。看见孩子游戏界面弹出的暧昧私信时,别再轻描淡写地说“玩玩而已”;发现孩子收到陌生人的礼物时,别再轻易相信“同学送的”;听到孩子说“网友约我见面”时,别再敷衍了事地说“注意安全”。因为每一次侥幸都可能成为凶手的帮凶,而每一分警觉都是在为生命争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