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文化交流热潮中,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海外玩家中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亮点。该游戏不仅在画面和剧情上赢得了赞誉,其人物名称的翻译策略也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在游戏中,“妖怪”被翻译为“Yaoguai”,黑熊精则被译为“Black Bear Guai”,这些翻译既保留了中文的韵味,又让海外玩家感到新奇。
游戏制作人透露,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力求在可读性和文化保真度之间找到平衡。例如,“悟空”被直译为“Wukong”,因为这一名称既好听又清晰。同样地,悟空的金箍棒也被保留为拼音“Jin Gu Bang”,而非简单的直译或意译。这些翻译策略激发了海外玩家对游戏背后文化的兴趣,许多玩家甚至开始阅读《西游记》的英文译本,以更深入地理解游戏内容。
事实上,《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英译历程已逾百年。从早期的蒂莫西·理查德译本到亚瑟·韦利的经典译本,再到余国藩和詹纳尔的全译本,每一代译者都在努力破解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名称,寻找最合适的跨文化表达方式。这些名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更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价值观的具象体现。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白骨精”为例,“精”字在中文中既指代妖精,又暗示了修炼成精的过程,这种双重含义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同样,“牛魔王”中的“王”字不仅表明其地位,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等级秩序的看重,这种文化内涵在翻译中极易流失。因此,译者们需要灵活运用音译、意译和创译等策略,以在可读性与文化保真度之间取得平衡。
以猪八戒为例,其原名“天蓬元帅”被余国藩译为“the Marshal of the Heavenly Reeds in the Heavenly River”,虽然与字面意义有所差异,但传达了其神话色彩。在被贬下凡间后,他投胎为猪,法号悟能,詹纳尔将其译为“Pig Awakened to Power”,寓意着他通过觉悟和修炼获得力量和智慧。而当唐三藏正式收他为徒,并为他起名为“猪八戒”时,詹纳尔则直接翻译为“Pig”,并在需要时使用“Zhu Bajie”或“Eight Prohibitions Pig”作为解释性翻译。
同样,土地神的翻译也充满了挑战。在《西游记》中,土地神常被称为“土地公”“土地佬”“土地爷”等,这些称谓在中文中带有浓厚的尊敬和亲切感。然而,在英文翻译中,如“the local spirit”或“the land God”虽然捕捉到了其作为地方守护神的特征,却未能传达出其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和蔼可亲形象。相比之下,一些创译的尝试可能更为贴切,如将土地神翻译为“groundpa”,既谐音grandpa,又点出ground的概念。
《西游记》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名字,如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小喽啰的名字在中文中富有音韵美和对称美,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身份和命运。在翻译过程中,余国藩巧妙地将其译为“busy bubble”和“bubble busy”,并分别解释了他们各自代表的鲇鱼怪和黑鱼精的身份。而詹纳尔则选择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为“Benborba”和“Baborben”,保留了这两个名字在中文中的独特发音和节奏感。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神仙妖魔名称的翻译并非易事。它需要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实现有效传播,这要求文化传播者既要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又要具备开放包容的跨文化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