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地区多位家长纷纷向媒体反映,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利用家长的手机和身份信息,在游戏内大肆充值,金额高达数百乃至数千元。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家长胡先生透露,他8岁的儿子在两个月内,通过冒用家长信息登录游戏,累计充值了2.5万余元,涉及125笔订单,单次充值金额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当胡先生发现这一异常消费时,为时已晚,申请退款的过程也极为艰难。
调查发现,这类问题并非个例。许多未成年人通过家长的手机和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从而轻松绕过防沉迷系统。尽管有相关法规明确要求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但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已实名认证游戏账号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这些账号让未成年人得以在无监管的状态下长时间玩游戏,并进行大额充值。
一位名为小伟的游戏玩家透露,目前玩家可通过购买游戏账号绕过身份验证,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可以不受限制地玩游戏和充值。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尝试购买了一个游戏账号,发现确实无需提供身份信息即可登录,且游戏内充值和消费行为也不受任何限制。
家长李女士也分享了她的遭遇。她的13岁孩子通过熟记父母的身份号码实名认证了游戏账号,并先后两次在游戏中充值了约5000元和1500元。尽管李女士在第一次发现后申请退款成功了一部分,但平台要求家长签署承诺书,承诺后续将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然而,当李女士第二次发现孩子充值后,再申请退款时,平台以账号实名为成年人且家长已作出过书面承诺为由,拒绝了退款请求。
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费问题,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未充分履行监护职责,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根据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承担对应责任,建议责任比例为30%至70%,剩余责任由监护人承担。该标准还列举了监护人未妥善管理支付信息等过错情形。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保护的深思。专家呼吁,企业需不断优化防控模型,提升防沉迷系统的有效性;同时,家长也应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