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行业“假量”泛滥,何时能止?

   时间:2025-03-14 12:48 来源:ITBEAR作者:顾青青

近日,游戏行业内的一起重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某知名大厂新游戏上线首月便遭遇了假量冲击,经济损失高达1500万元。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假量问题的严重性,也再次将业界目光聚焦于这一长期存在的顽疾。

据相关数据显示,假量问题在游戏广告领域尤为突出。今年初,某平台发布的年度治理报告显示,2024年该平台成功拦截虚假流量超过150亿次。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广告主因假量而蒙受的损失。更为惊人的是,有统计指出,2023年全年全域广告中,异常曝光占比高达23.9%,异常点击占比也达到了20.4%。

假量问题的存在,不仅让广告主成为了冤大头,更揭示了行业内的一些潜规则。平台、代理商、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使得假量问题难以根除。有从业者爆料称,某些平台内部员工甚至通过刷量来完成KPI,而代理商和第三方机构则通过设备农场、云手机等技术手段伪造用户,从中牟取暴利。

面对假量问题,游戏公司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位游戏公司的优化师表示,他们曾投放某联盟广告,结果收到的线索大部分都无法打通。面对平台的敷衍回应,他们只能无奈接受。而另一些从业者则透露,由于媒体消耗KPI的压力,投放人员有时会主动刷量,以增加广告主的消耗。

假量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平台垄断、KPI压力、中间商盘剥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假量的泛滥。黑灰产技术的迭代也使得假量检测难度不断增加。作弊成本低廉,一键修改设备ID、IP地址等功能使得假量行为更加隐蔽。

然而,面对假量问题,游戏公司并非束手无策。一些公司开始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他们通过合同约定、第三方数据判定等方式来规避风险,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途径来追究责任。同时,一些公司也开始调整投放策略,减少在广告联盟和中小信息流渠道的投放,转而投向头部渠道的主站。

利用AI技术优化广告投放策略也成为了游戏公司应对假量问题的一种新方式。通过AI生成内容优化广告创意,减少低效投放,同时探索区块链技术记录流量数据,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游戏公司应对假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尽管业界在应对假量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假量问题仍然难以根除。这迫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其本质,意识到游戏终究是连接人心的艺术,而非数据面板上的数字游戏。在这场对抗假量的战争中,游戏公司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对策略,以确保自己的付出能够换回真实的用户和市场回报。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