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后,许多上班族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扰:假期虽美好却短暂,而假期结束后的工作日子里,不少人仍在努力克服“节后综合症”,难以集中精神,作息也需要重新调整。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部分年轻人发现自己已经沉迷于那些看似无脑的小游戏中无法自拔。林丛,一个典型的上班族,便是其中之一。凌晨三点,他仍在挑战“合成大西瓜”,距离通关仅一步之遥,但他却一次次地点开“观看视频获得道具”。尽管几个小时前就已尝试入睡,但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些橙子、苹果、西瓜的图像。他对这些小游戏上瘾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无论是吃饭、睡前还是上厕所,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习惯性地点开微信小程序,继续他的“抓大鹅”、“浪漫餐厅”和“超级拧螺丝”之旅。
春节期间,小程序游戏无疑成为了许多人的消遣方式。从几年前的“跳一跳”到现在的“羊了个羊”,小游戏已经蔓延到各种社交软件中。这些游戏往往设计简单,易于上手,几分钟一局,却能让人欲罢不能。林丛记得,大年初一时,他发现只有8个朋友玩过那款小程序游戏,但到了大年初四,这个数字已经跃升至45。
对于年轻人来说,春节假期虽然放松,但也伴随着无聊。手机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而小程序游戏,则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消磨时间的最佳选择。林丛发现,这些小游戏不仅能够让他在家人面前假装忙碌,避开一些不想回答的问题,还能在他无聊时提供即时的娱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丛开始意识到,他对这些小游戏的上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工作,甚至在电影院候场时也因为玩游戏而错过了电影开场。他不断提醒自己“别再玩了”,但手却总是不听使唤地点击“再试一次”。
小程序游戏的蔓延和无孔不入也是林丛沉迷其中的原因之一。春节期间,他为了集五福而玩起了支付宝上的塔防游戏,结果一玩就是一下午。他发现,这些小游戏不仅在各种社交软件中随处可见,甚至在银行APP里都能找到消除类小游戏的身影。互联网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游戏乐园。
林丛还注意到,这些小游戏往往有着相似的玩法和设计。他发现自己沉迷的“宫爆老奶奶”和“抓大鹅”竟然同属一家游戏公司。他意识到,这些爆款小游戏的制造很可能产自同一条“换皮流水线”,只是换了不同的皮肤和名字,就能吸引无数玩家。
小程序游戏的实质已经开始从“娱乐功能”上偏移,玩家在玩的过程中掺杂了更多的情绪。挫败感、攀比欲、无聊情绪的超额满足,都是决定小游戏成败的关键。根据微信小游戏团队的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上半年,微信小游戏平台已经累积了40万开发者,用户数达到了10亿,月活跃用户突破了5亿。
小程序游戏的洗脑原理在于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来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生活习惯。林丛在返工后的第一天,就在工位上偷偷点进了未通关的小游戏。他发现,这些游戏的边界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有些小游戏甚至推出了IP联名和限定皮肤,吸引了大量玩家氪金。
小程序游戏赚钱已经不再是新闻。根据《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小程序游戏市场收入达到了98.36亿元,同比增长99.18%。这些游戏通过广告变现,玩家想要获取道具和体力,往往需要先看30秒的广告。广告成为了流量链条中的“永动机”,让广告主和小程序游戏赚得盆满钵满。
林丛时常想不通,明明玩游戏是为了娱乐消遣,为什么却越玩越累。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小程序游戏的“数字劳力”,快乐被操控,时间和精力被消耗。他在春节返工后的第二天,决定移除所有社交软件的小游戏程序,但在坐地铁和排队等咖啡时,他仍会感到怅然若失。他对小游戏的掌控权,远不如小游戏对他的掌控力。
晚上十一点,林丛躺在出租屋的沙发上,意识到自己回家后连衣服都没换,又玩了三个小时的小游戏。他开始重新审视娱乐的边界,思考如何摆脱这种无休止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