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场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数字经济治理论坛上,各方专家围绕“熊孩子网游充值与警惕‘代退费’骗局”的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论坛聚焦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及其带来的挑战,揭示了当前社会在数字时代下所面临的复杂议题。
论坛上,一位嘉宾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游戏与网络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未成年人完全隔离于游戏之外已不现实。这一观点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共鸣,突显了寻找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已采取全球最严格的措施之一,甚至得到了欧盟和美国学者的认可。然而,尽管有这些措施,未成年人网游充值和直播打赏的现象依然频发。姚教授指出,这背后不能忽视家长的责任,包括亲子关系的管理问题。
论坛还提及了《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未成年用户游戏退费环节,超过七成的申请得到了及时响应。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家长监护不力,许多退款请求并未得到支持。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资深法官王红霞介绍了其法院去年处理的400多起涉及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案件。她指出,这类案件审理难度大,家长在举证、诉讼以及固定证据方面存在困难。尽管如此,在网络游戏平台和解意愿强烈的情况下,未成年人诉求得到支持的比例相对较高。
王红霞法官还提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主要围绕未成年人身份和判赔比例两大争议焦点。她举例说明了家长以孩子名义为自己游戏充值并申请退款的行为,这类案件因证据不足而常被驳回。
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也参与了讨论。她表示,尽管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完备,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境,如家长不熟悉退款程序。王斌还提到,成年人打着未成年人名义退款的现象占40%,建议对此类诈骗行为采取惩戒措施。
王斌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建议,即从运营商入手,通过家庭号套餐服务对未成年使用的手机和流量进行标注,自动进入未成年人保护模式。这一举措旨在降低平台多次核验的成本,同时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
论坛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快节奏生活和繁重压力下,家长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尤为重要。将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费一概认定为可无条件退款,不仅纵容了监护责任的缺失,还可能对防沉迷体系和数字文创产业造成冲击。真正的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政策框架下明确各方责任,家长、社会和企业共同履行监护与管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