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智能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一现象却给许多家长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们,对手机的沉迷问题日益凸显,让不少家长倍感焦虑。面对这一挑战,究竟该如何应对?近日,一位来自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幼儿园园长邹存荣,分享了她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邹园长指出,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对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可能只是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无论在吃饭还是玩耍时,都紧紧盯着手机屏幕,眼神逐渐变得迷离。这种“手机情结”不仅让家长感到无奈,更担心孩子会因此产生依赖。
为了帮助孩子摆脱手机沉迷,邹园长建议幼儿园与家庭应携手合作,从情感联结、规则制定和兴趣培养三个方面入手。她强调,手机的多功能性、新颖内容和即时互动特性,对自控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极具吸引力,而沉迷往往源于情感陪伴的缺失。因此,家长应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兴趣,并以真诚和理解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同面对手机沉迷的问题。
在增强情感联结的同时,邹园长还提倡通过“约法三章”来强化时间管理。她认为,孩子的自控力无法与成人相比,家长的引导和帮助至关重要。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身边时尽量不使用手机,并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时间的规定。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帮助孩子逐步戒除手机成瘾。
邹园长还建议通过培养健康兴趣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她指出,现代生活节奏快,亲子时光尤为珍贵。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一起参与亲子游戏、阅读、画画、制作手工等活动,或者一起出门散步、运动。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邹园长建议幼儿园可以开发“亲子资源库”,提供分龄活动方案和配套视频示范,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时间小管家”主题活动,利用可视化工具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并在班级设置“家庭公约展示墙”,展示优秀家庭案例,供其他家长参考。
邹园长强调,家庭教育并非随心所欲,家长应成为智慧型父母,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冷处理”,通过投其所好、分析道理、共同约定等方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和谐陪伴中,帮助孩子摆脱手机沉迷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