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一款名为《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的独立游戏横空出世,迅速在游戏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游戏设计理念和极具挑战性的玩法,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独立游戏之一。游戏制作人本尼特·福迪不仅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款游戏,还在游戏中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
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的是一位名叫第欧根尼的角色,他住在一个水缸里,赤膊上阵,目标是攀登上由各种日常物件组成的大山,最终冲向无重力的宇宙空间。然而,这款游戏并没有存档机制,物理判定也极为随机,任何一次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玩家从山顶跌落回起点,数小时的努力付诸东流。
尽管《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在美术设计、画面表现和叙事线索方面都与主流商业游戏大相径庭,甚至显得有些粗糙和简陋,但这些非主流特质却吸引了大量网络主播和观众。主播们在游戏直播中的崩溃和咆哮瞬间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使得这款游戏迅速走红。
福迪在游戏创作理念上的跨越在于,他充分利用了游戏媒介的交互特性,试图建立作者与玩家之间的对话渠道,重新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他通过游戏内的旁白机制,与玩家进行异步对话,引导玩家进行主体性的反思,为玩家提供了一条逃脱游戏虚拟世界的路径。
在游戏中,福迪不仅直接暴露自己的在场,还通过旁白揭示游戏机制和设计理念,时刻提醒玩家关注自己的游玩行为。他鼓励玩家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和角色,从而打破游戏为玩家营造的主体性幻觉。这种设计让玩家不再仅仅是游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解读游戏文本,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
除了游戏设计理念的创新,福迪还在游戏中融入了对当下数字媒介环境的深刻思考。他将游戏世界设计为一个由塑料瓶、旧家电和人类废弃物组成的垃圾山,以此隐喻互联网这个巨大的数字垃圾填埋场。在福迪看来,互联网上的内容不断被消费和遗忘,最终成为拼贴和生成新内容的二手材料,这些数字垃圾失去了原初内涵,转变为抽象的文化符号。
福迪通过游戏关卡中的垃圾拼贴视觉设计,展现了数字媒介环境下文化的虚无主义狂欢。他认为,在数字垃圾场中,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他们为旧内容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但这种创作往往缺乏现实意义,导致人们沉迷于空洞的内容和信息之中。
《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不仅是一款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游戏媒介本质属性和人类与数字媒介环境关系的深刻探讨。它通过去中心化的交互模式,邀请玩家参与意义生产的过程,与当下数字媒介生态充分融合,展现了电子游戏独特的媒介属性和语法。
福迪在游戏关底为通关玩家设置了线上聊天室,这一设计进一步强调了玩家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在这个聊天室里,玩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和心得,与作者和其他玩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与本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不仅在游戏界引起了轰动,也为电子游戏本体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电子游戏作为新媒介的本质属性,思考人类与数字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