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与蚂蚁森林长达八年多的“不解之缘”中,这款支付宝旗下的环保小游戏曾一度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就在不久前,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它从我的支付宝首页移除。这一决定背后,既是我成功种植了当前所需能量最高的冷杉树的成就感,也是对蚂蚁森林近年来变化的一种反思。
蚂蚁森林自2016年8月上线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公益理念吸引了大量用户。它通过将用户的低碳行为转化为能量,进而兑换成现实中的树苗进行种植,既推广了绿色生活,又赋予了用户一种参与公益的“意义感”。对我而言,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支付宝,收取那些象征着环保行为的能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蚂蚁森林的规则和玩法在不断调整。它从一个以公益为主导的平台,逐渐融入了支付宝的运营营销体系。这种变化让我开始感到有些厌倦。
最初,蚂蚁森林的能量完全依赖于用户的绿色行为,如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费等。而偷取好友的能量,也需要他们完成了相应的绿色行为。这种设定让能量收集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挑战性。然而,近年来,蚂蚁森林增加了许多外围系统,如天天能量雨等日常“送”能量的活动。虽然这些活动看似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但在我看来,它们却削弱了能量与绿色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
更为关键的是,活力值系统的引入让蚂蚁森林的玩法变得更加复杂。这个系统鼓励用户每天点击、使用支付宝的其他功能,以获取活力值来兑换与能量相关的道具。这种设计无疑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但同时也让蚂蚁森林变得更加像是一个手游日常任务系统。为了种植冷杉,我不得不每天完成这些任务,兑换提高能量获取的道具。这种体验让我感到有些疲惫。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退坑蚂蚁森林。几年前,当我成功种植了当时所需能量最高的胡杨后,我曾一度离开。然而,当蚂蚁森林推出需要330kg能量的冷杉时,我又被激起了再次挑战的热情。我把“种能量消耗最高的树”当作一种自我挑战,而冷杉无疑成为了我新的目标。然而,当这一目标达成后,我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坑。
在我看来,蚂蚁森林的这些变化虽然成功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为支付宝体系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支持,但也可能缩短了单个用户的使用周期。用户可能会因为新奇感和挑战感而短暂回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鲜感可能会逐渐消退。
那么,未来蚂蚁森林还能否有新花样吸引我回归呢?我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许只有当碳交易成为一个活跃的市场,蚂蚁森林能够成为个人用户的碳汇交易代理时,我才有可能因为减碳行为带来的金钱收益而重新加入。但这一天何时会到来呢?我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