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科技战队:以工业化组织,驾驭AI变革浪潮

   时间:2025-03-18 16:29 来源:ITBEAR作者:沈如风

在科技投资领域,一场由AI引发的变革正悄然进行。2024年末,中欧基金科技研究小组的一个预测悄然引起了业内关注:他们认为,国产大模型的能力正在迅速逼近GPT-4的水平,并有望在来年达到GPT-o1的标准。这一预言在一个月后得到了惊人的验证——DeepSeek的横空出世,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DeepSeek的问世,不仅让中欧科技战队的基金经理们放弃了悠闲的春节假期,更让整个科技投资界为之震动。刘伟伟和冯炉丹等中欧基金的经理们,一边紧盯着国内外关于AI的最新动态,一边与公司的研究员深入探讨AI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从美股算力的暴跌,到Scaling Law是否失效的讨论,再到DeepSeek的意义及其对下游硬件与应用配置策略的探讨,中欧科技战队自发进入了“加班”模式。

“AI行业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学习。”刘伟伟感叹道。的确,AI产业的许多变化源头在北美,但其供应链却遍布整个亚太,这无疑对投研的全球性和时效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宇树机器人的回旋踢、Figure AI机器人的家务能力、Manus引爆的智能体新纪元,都如同一个个里程碑,标志着智能涌现的速度与强度。这些变化冲击着科技基金经理们传统的跟踪景气度打法,让他们意识到,在投资颠覆性创新的道路上,量产还在摸索,高频数据尚未形成体系,产业的敏锐度和未来的洞察力成为了决定胜率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投研团队才能适应AI的快节奏呢?中欧科技战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通过更早更广的覆盖AI行业,确保认知的领先;通过专业化分工和流程化协作,保证学习的深度;通过平等沟通的机制,相互预警回避AI未知的风险。

中欧科技战队的这种“工业化组织”模式,如同科幻片《星际迷航》中的企业号,队员们开启曲速引擎保持速度的领先,通过互补协作应对宇宙的未知,依靠惯性阻尼保持驾驶的平稳。他们不仅关注AI顶级大厂的动态,更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通信等行业配置了专门的研究员,用扎实的研究助力整个科技战队对人工智能的跟踪与理解。

早在DeepSeek问世之前,中欧基金就已经在AI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布局。他们的指数产品布局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从机器人、芯片到软件,应有尽有。这种前瞻性的布局,让他们在AI浪潮中收获了满满的果实。

中欧科技战队的成员们,各自擅长不同的领域。冯炉丹擅长AI,钟鸣擅长智驾和机器人,刘伟伟和代云锋擅长算力,刘金辉擅长计算机,王颖擅长互联网,邵洁擅长端侧芯片……他们如同企业号上的不同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应对AI带来的挑战。

“只有人人把长板做长,组合在一起高效交流,才能补齐短板。”周蔚文曾这样说过。在中欧科技战队中,这种理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不仅进行产业链研究的纵向交叉验证,更注重日常研究时团队成员横向的学习赋能。通过相互学习和赋能,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

当然,科技股行情时常如同过山车般刺激。面对基金经理可能出现的回撤过大问题,周蔚文表示:“我们不会强迫基金经理怎么投资,我们希望平等自由。我可以提看法,但要让他们自己决策。”他作为管理者提供一些附加值,并摸索出一套减小回撤的方法论,如同《星际迷航》中的惯性阻尼器一样,防止团队在遇到极端事件时被甩出去。

在中欧科技战队中,分歧和交锋是弥足珍贵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分歧和交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AI行业的变化和挑战。冯炉丹就表示:“我比较喜欢听看空我重仓股的观点,因为如果说出来的东西我都考虑到了,那么它们大概率就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

在这场与变化赛跑的旅程中,中欧科技战队不仅依靠强大的曲速引擎保持领先,更通过共乘一舰的团队协作和惯性阻尼的风险控制,不断超越自己。他们深知,只有拥有洞见才能赚钱,而洞见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涌现。

如今,AI行业的变化仍在继续。中欧科技战队也将继续他们的征程,用智慧和勇气应对未来的挑战。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