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发布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论文题为《外貌与游戏:谁在玩,为何玩?》,由日本推主北川梨津分享至社交平台,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外貌出众的青少年较少参与电子游戏,而外貌相对一般的青少年则在游戏上投入更多时间。
北川梨津对此表示惊讶,认为这一结论直接关联了个人的外貌与休闲时间分配方式。论文指出,外貌出众的青少年拥有更多亲密朋友,社交活动丰富,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外出而非宅在家中玩游戏。相比之下,外貌一般的青少年可能因社交机会相对较少,而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虚拟的游戏世界中。
该论文基于美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Add Health)”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为2.6%,而成年人则为2.7%。尽管这一比例看似不高,但论文进一步揭示了外貌因素在这一行为中的潜在影响。外貌出众的青少年即使玩游戏,其投入的时间也普遍少于外貌一般的同龄人。
论文还提供了支持性证据,表明这些关系在成年人群体中同样存在因果效应。换言之,美貌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游戏时间,还会对成年人的游戏习惯产生影响。美貌减少了个体在游戏上的投入,而外貌一般的个体则可能因缺乏其他社交活动而更加沉迷于游戏。
这篇论文在日本网络上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网民对此表示深受打击。有人自嘲道:“我玩了《任天堂明星大乱斗》1300小时,现在我不想说话了。”还有人无奈地表示:“所以,我打游戏少也不会变帅?我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更有网友指出,这一结论其实并不难理解:“长得帅的人交朋友多,时间都被约出去了,哪还有空玩游戏?他们都在外面玩,哪像我们窝在家打游戏。”
尽管这一论文的结论颇具争议,但它无疑引发了人们对外貌与社交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外貌是否真的会影响个体的休闲时间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或许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与外界联系的新视角。